科林斯柱式是古希臘和羅馬建筑三大主要古典柱式的最后發(fā)展。另外兩個是最早的多立克柱式,其次是愛奧尼亞柱式。當古典建筑在文藝復興時期復興時,又增加了兩種秩序,托斯卡納秩序和復合秩序。科林斯柱式及其分支組合柱式是奧德柱式中最華麗的柱式,其特點是細長的凹槽柱和裝飾有刺五加葉和卷軸的精致柱頭。有很多變化。
“科林斯式”這個名字來源于古希臘城市科林斯,盡管這種風格在羅馬實踐中有自己的模式,遵循奧古斯都廣場上的馬爾托神廟(公元2年)的先例。它曾在高盧南部的Nîmes Maison Carrée(插圖,下圖)和維也納的類似平臺神廟中使用。馬克·威爾遜·瓊斯(Mark Wilson Jones)提到的其他主要例子包括烏爾皮亞大教堂和安科納拱門(均為圖拉真統(tǒng)治時期,公元98-117年)的下層建筑、“福卡斯柱”(在古代晚期重新豎立,但起源于2世紀)和巴勒貝克的“巴克斯神廟”(約公元150年)。